“卡钳”秒变“卡钳罩” 卡钳改装知识
临近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车企虚假宣传乱象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。近日,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奕派冯车主透露,东风奕派在选装包中动手脚,本应象征高性能刹车的“红色卡钳”被实际替换为“红色卡钳罩”,在不少消费者发现相同问题后,东风奕派没有正视问题,反而私下批量篡改电子合同配置清单,引发车主集体维权。
在新能源市场淘汰赛加速的2025年,爆雷的卡钳罩只是冰山一角,有些品牌为什么始终只能在二线新能源阵营止步不前,是时候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了。
“卡钳罩”暗藏玄机
本次事件中的主角冯车主,于2024年3月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东风奕派eπ007选装包,内含“19英寸轮辋+红色卡钳+马牌轮胎”,但在2025年1月车辆爆胎维修时,冯车主却意外发现,所谓的“红色卡钳”实为普通卡钳加装红色塑料罩。更令他愤怒的是,其购车订单中的“红色卡钳”描述,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被篡改为“红色卡钳罩”。
根据工信部此前公告内容,东风奕派申报的eπ007车型选装件中明确标注“红色卡钳”,并附有实物图片。图片中的卡钳形态、安装位置均与高性能卡钳一致,且无任何“装饰罩”注释。在消费者认知中,“红色卡钳”代表制动性能升级,而“卡钳罩”仅是外观装饰。
而冯车主提供的2024年3月电子合同显示,选装包配置同样明确为“红色卡钳”。但在2024年12月的APP系统更新后,所有车主合同中的“卡钳”均被改为“卡钳罩”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单方修改合同的行为,已经涉嫌违反《电子商务法》第49条关于电子合同变更需双方确认的规定。
那么东风奕派为何要偷梁换柱?我们先来看下5000元选装包的构成情况。马牌轮胎和19英寸轮毂才是选装包的主角,根据网上信息,19英寸轮毂的市场价格大约在2000元,优质的更要达到3000-5000元,而马牌轮胎的市场价格大致也要上千元。也就是说,这两项产品组合,已经基本超过5000元,再加上红色卡钳,车主仅需支付5000元,确实是不错的优惠选装。
在汽车消费领域,“红色卡钳”早已形成明确的性能象征共识。宝马M系列、保时捷S套件等产品中,红色卡钳均为高性能制动系统标配,成本普遍过千。相比之下,“红色卡钳罩”成本仅为几十元,东风奕派左右手互换之际,实际上节省了上千元的高性能卡钳采购费用,而消费者误以为支付差价覆盖了性能升级,实则补贴了轮辋与轮胎的让利空间。
简而言之,东风奕派利用新兴品牌认知度不足的弱点,将行业通用术语扭曲为文字游戏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欺诈具有可复制性——一旦“卡钳罩”被默许替换“卡钳”,未来“真皮座椅”是否可能变成“真皮材质座椅按钮”?车企将技术术语异化为营销道具,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,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定价坐标系。
背后的心酸
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,作为背靠东风集团的奕派品牌,为何会在营销宣传上屡屡犯错?不错,除了卡钳罩事件外,东风奕派此前还对车辆的智驾功能进行修改,除了承诺功能未能兑现,甚至厂家直接出手删掉了之前宣传过的智驾功能。
东风奕派诞生于2023年,彼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%,市场进入“淘汰赛”阶段。比亚迪、特斯拉、“蔚小理”占据头部份额,传统车企加速转型,二线品牌面临“不爆款即退市”的残酷现实。东风集团作为老牌国企,在新能源领域布局迟缓,旗下岚图定位高端但销量疲软,急需一个覆盖15-25万元主流市场的品牌打开局面。东风奕派在此背景下诞生,被集团赋予“销量担当”的使命。
2023年11月,东风奕派作为东风乘用车“跃迁行动”核心品牌正式发布。其战略定位清晰:以“性价比+中高端配置”切入主流市场,与比亚迪、吉利等正面竞争。首款车型eπ007于2024年3月上市,售价15.96-19.96万元,主打“高配低价”——配备电动尾翼、智能座舱、高速NOA辅助驾驶,续航覆盖530-1200公里。东风集团党委常委陈昊曾高调宣称:“eπ007的时机、技术、品质都‘刚刚好’。”
东风奕派上市初期,也的确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。2024年3-5月,eπ007凭借低价策略取得阶段性成功,销量从1220辆攀升至3032辆,6月累计交付破万,截至2024年10月,全国门店达390家,覆盖一线至三线城市。同年6月,东风奕派推出中大型SUV eπ008,售价21.66万元,预售5小时订单破万,初期月销超3000辆。
然而好景不长,很快,eπ007因影音系统故障、车身异响、充电故障等问题频发,屡遭消费者投诉,同期,eπ008口碑崩塌,据用户反馈,车辆CLTC续航标称1300km,实际跑起来不足1000km。进入2024下半年,两款车型销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。eπ007于2024年10月销量3899辆达峰值后,12月暴跌至2099辆,2025年1月仅1307辆;而eπ008也由上市首月销3044辆,跌至2025年1月的1713辆,几近腰斩。两款主力车型的相继失声,也带累品牌销量下滑,2024年,东风奕派全年零售量4.6万辆,批发量5.8万辆,仅完成10万辆目标的46%。
东风奕派的失速,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:技术储备不足、成本控制失衡、市场竞争加剧,甚至集团战略的摇摆,都为品牌的没落埋下伏笔。
余飞和他的“空洞营销”
说到东风奕派的虚假营销,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:东风奕派营销事业部总经理余飞。这位在汽车营销圈以“明星效应”和“跨界营销”闻名的85后高管,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争议与话题。
在江铃时期,余飞初涉汽车营销,尝试将商用车“年轻化”,但因产品与用户需求脱节草草收场;在长城欧拉,虽然以“更爱女人”的定位出圈,但争议性言论频发,短期拉动销量后,终因产品品控问题遭反噬;短暂过渡WEY品牌后,余飞又在岚图主导高端营销,却因过度依赖“央企背书”导致销量低迷,最终黯然离场。
2023年,余飞加入东风奕派,重启明星营销+低价策略,显示出他对“流量至上”策略的顽固坚持。无论品牌定位如何变化,核心手段始终如一:重金邀请明星站台、策划“出圈”事件、制造短期话题热度。在欧拉时期,“重流量、轻产品”的营销哲学或许因细分市场空白而短暂奏效;但当市场进入理性竞争阶段,缺乏产品力支撑的流量泡沫终将破裂。
入驻东风奕派后,余飞重金邀请陆毅、韩庚等明星频繁亮相直播间,单场活动预算超千万元,但转化率不足1%;策划“飞跃海平面”“滇西北科考”等视觉奇观,话题热度仅维持72小时,用户认知仍停留在“噱头”层面;强调“预售5小时订单破万”“直播观看量过亿”,却回避实际交付量——eπ008上市后月销始终徘徊在3000辆左右,2025年1月暴跌至1713辆。
显而易见,在短视频时代,话题热度易得,但用户信任难建。小米通过雷军个人IP实现“技术普惠”叙事,理想凭借李想的“产品经理”人设强化用户共鸣,而余飞的明星营销只剩空洞的流量数据。
余飞的职业轨迹,更像是一部“流量信徒”的兴衰史。他在奕派的失败,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,更是传统车企转型中“营销崇拜”的缩影。对于余飞和东风奕派而言,重建信任的第一步,或许是放下对“朋友圈”的执念,真正走进用户的“生活圈”。
从卡钳罩的偷梁换柱,到智驾功能的虚假承诺,从销量高光到口碑崩塌,东风奕派的每一步都暴露了品牌在产品、营销和用户信任上的缺陷。而余飞的“流量至上”策略,更是将这个新生品牌推向信任危机的深渊。
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再是营销噱头,而是技术实力与用户信任的双重积累。东风奕派的案例,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:虚假宣传或许能带来短期的销量增长,但失去的用户信任却难以挽回。唯有回归产品本质,真诚对待消费者,才能在新能源赛道上走得更远。
来源:电车之家 https://www.zhev.com.cn/news/show-1657901209.html